“保国就是保家卫国。这个名字包含着父辈的期望,也是不变的初心。”火箭军某旅政委李保国这样介绍自己。
他微信朋友圈签名写着:努力到无能为力,拼搏到感动自己。这些年来,他一直保持这种状态,以“能打胜仗就是最好的践行”实际行动,推动强军目标落地生根,带领官兵步履铿锵行进在强军征途。
精武强能的“领跑人”
从军校毕业到现在,旅参谋部科长柳聪习惯了一种场景:无论是野营驻训、专业学习,还是实装操作,总是能看到高个头的李保国,精神抖擞地站在排头、训在第一。
刚到某旅发射一营当排长,柳聪就被时任教导员李保国给惊住了:他能熟练讲解上百张导弹“三路图”,背记出一个个复杂的专业原理。
全营官兵深受影响,掀起学习训练热潮,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,发射一营被中央军委授予“军事训练模范营”荣誉称号。
后来,李保国当了团政委,又书写了一个“传奇”:参加上级组织的导弹专业比武,裁判半天也没问倒他。
2年前,抽调到旅里的柳聪,再次见到李保国一贯的姿态:拜好几个技术骨干为师,不到3个月就掌握了新型导弹武器的主要原理。
“政委训练的韧劲狠劲,我们比不上。”柳聪说,“旅里组建常委操作第一班,他主动学最难的导弹控制专业,训练时常常达到优秀才结束。”
经过一段时间模拟操作训练,李保国找到发射一营二级军士长王宗刚,让这名“兵王”给自己把关实装操作。
“以为就是走个过场,没想到政委一上发射场,拨动近百个开关、判读一组组复杂数据竟无差错。”王宗刚说:“遇到这样谋打仗练打仗能打仗的政委,真心给他点赞。”
在李保国的带动下,全旅官兵自觉把训练当成打仗,时不我待思战谋战。
治训治虚的“黑脸庞”
“这张‘成绩单’时刻提醒我。”旅参谋部作训科参谋董良说起一次考评,脸上仍火辣辣的。
去年5月,上级组织作战能力自评,6项62个指标,要求严标准细。董良想着是自评,就稍微放宽标准,提高了点分数。
当“成绩单”送给李保国,熟悉底数的他黑着脸说:“平时是啥就是啥,打仗容不得半点虚假!”并要求重新自评,最后以实际分数上报。
从这事举一反三,李保国组织对和平积弊进行大清查,“头脑风暴”一次比一次猛烈,8类52个问题被逐项找到一一破除。
盛夏训练场,旅里组织穿戴防护服训练,李保国带领官兵为了达到优秀,每天练得浑身大汗。
“兵教练”周超见大家很辛苦,透露个“小窍门”:训练时把一根松紧带拔掉,穿戴更便利,时间能减不少。
李保国听了脸一黑,反问:“那还会有防护功能吗?上了战场不就阵亡了。”就此,他组织全旅排查,纠正了不少类似问题。
一次应急演练,李保国发现政治工作部干事张昊的水壶不满,黑着脸让打开检查。张昊吞吞吐吐地说:“半壶水就足够喝了,装多了行动不方便。”
接下来,李保国的话让张昊刻骨铭心:“什么是备战打仗标准?就是差一分一毫都不行!半壶水,反映的是战斗作风下滑、战备意识松懈!”
这“半壶水”也成为生动教材,官兵们严训实训思想和行动更加自觉。
备战打仗的“急性子”
“政委做思想工作有耐心、不急不忙,可一谈起作战训练,性子比谁都急。”旅参谋长魏纬说,“他经常说,咱们作为新型力量必须紧前推进各项建设,快速提升核心军事能力。”
旅队刚组建,面对一些人“凡事要稳字当头,保住安全这条底线”的建议,李保国说:“安全是要保,但是不能消极,尤其不能以牺牲战斗力增长为代价。”
在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基础上,他组织常态化开展“最强发射架”比武、创破纪录等对抗性训练活动,实践创新“某型导弹连续测试升级”等训法战法,不断优化测试发射流程,压减了大量的时间,为打赢增添了胜算。
2017年,由于人员没满编、装备没到位,可以申请不参加年终考核。“考核就是打仗,我们不能临阵退缩。”李保国找到旅长商量说,“参加考核会揭短亮丑,但也能找到战斗力短板和差距。”
结果,考核中全旅出了不少“洋相”,有的成绩还垫了底,但第一次“淬火”,也让官兵找到不足,明确了努力方向,部队建设步伐加快。
今年,李保国紧前推动全旅探索实施多种状态值班模式,全面检验实战化条件下整旅作战能力,提前两年半实现了旅里制定的目标,向着能打胜仗迈上了新台阶。
文章来源于:www.php133.com